第(2/3)页 未几,蔡仍又收到消息说,婺州也被胜捷军攻陷。 不过—— 接下来,胜捷军和西军的好日子就过去了,由于沿途均有村民策应,方腊义军得以进行有力阻击,使尾随的胜捷军和西军不敢贸然轻进,也让胜捷军和西军以及跟着捞功的中央禁军死伤惨重。 双方也因此而僵持起来。 再说蔡仍这边。 与胜捷军、西军、中央禁军那边相比,蔡仍这里简直可以用游山玩水来形容——因为离杭州太近,越州和明州的方腊义军在方腊义军撤走的时候,就已经跟着撤走了,因此,除了一些搞不清楚情况的人后知后觉的跳起来响应方腊起义以外,金吾军几乎没有碰到任何抵抗。 在这种情况下,蔡仍也就一边悠哉悠哉的继续政教俘虏、一边扩军、一边练新兵…… …… 第六十六政训处。 年轻的政委李未,正在亲自带领大家召开诉苦大会。 诉苦大会有一种魔力。 很多道理翻来覆去讲多少遍,听进去的人也不会太多,听进去的话同样不会太多。 但诉苦了之后就不一样了,李未的话句句都说在了他们的心坎里,他们越听越愿意听。 有些人甚至诉苦的泪水还没擦干,就死心塌地地成了蔡仍最忠诚的拥护者! 不过—— 这样的胜利还不算什么。 因为对象是农民,是被剥削的阶层。 在这方面,李未等金吾军的政工干部有着丰富的经验。 关键是,有在老部队时经常参加忆苦思甜大会的蔡仍为他们指引方向。 真正困难的是对蔡仍从西军挖过来的将士进行教导。 宋朝主要实行募兵制,尤其是在西北地区。 一经应募,终身为伍。 换而言之,这时当了兵,就得当一辈子。 因此,官军、士卒与普通农民不同,尤其是积年老卒,他们已经彻底脱离了农民的行列,用对付农民的那一套,来对付他们,效果一定会大大折扣。 所以,必须得在原来的经验上加以变通。 那怎么变? 当然得从他们所受的不公平上变。 李未年纪虽然不大,但已经是一个“老”政工了,有着丰富的经验,关键是他懂得改进和变通。 为了教导这些从西军挖过来的将士,李未可以说是做足了功课,他甚至将张俊等不少政治觉悟高的西军出身的将领请来现身说法。 第(2/3)页